设备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除了政策扶持外,目前海水淡化大规模应用也具备了良好基础。业内人士指出,海水淡化已经实现4元/吨-5元/吨的综合生产成本,低于大部分北方城市南水北调水5元/吨-6元/吨的成本,而且我国海水水源丰富。
事实上,在满足沿海地区工业用水方面,海水淡化也颇具优势。据威海荣成市发改局副局长田春璟介绍,海水淡化具有不受季节性影响、水源丰富、污染较少以及满足工业用水较高要求等优势,“目前威海在一些大型工程项目上都在使用海水淡化,包括华能电厂和马上要建的荣成石岛湾核电站。”
分析人士指出,在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水资源面临严峻形势的背景下,随着各项扶植政策的推出,海水淡化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据中国脱盐协会统计,到2010年底,中国海水淡化的能力有64万吨/日,相当于全球的1%。未来5到10年,中国海水淡化能力将会出现迅猛增长。
郭有智表示,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将达到150万至200万吨/日,是现有产能的三、四倍,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元左右。根据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到2020年海水淡化产能将达到250万-300万吨/日,是现有产能的五倍以上。
产能的翻倍也意味着投资空间的扩大,尤其是海水淡化设备方面的投资。申银万国(行情,资讯,评论)认为,目前全球海水淡化设备年均市场容量约40亿美元,中国海水淡化设备未来10年投资规模将高达120亿-140亿元。
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提速
海水淡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相关设备厂商带来发展良机。目前,我国海水淡化设备整体上对国际相关厂商的依赖程度仍较高,但近几年国内设备厂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海水利用专项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90%以上。据业界介绍,目前我国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尚不到60%。业内人士分析,在扶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中,将明确提出“推进国产海水淡化材料的生产和制造”等要求,这也就意味着,随着设备国产化进程的提速,未来相关设备厂商的发展空间很大。
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技术主要有两种:反渗透膜法(膜法)和低温多效蒸馏法(热法)。其中,前者占比较大,约67%;后者约占27%。据了解,目前海水淡化设备的投资主要是高压泵、耐腐蚀钢管、仪表和膜组件。
在应用最广泛的反渗透法中,核心设备是膜组件,然而我国海水淡化膜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不过,郭有智说,“现在这一情况有所改变,已经有些国产的淡化膜得到应用。虽然目前所占市场份额不是很大,但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大。目前中国蓝星、北京时代沃顿等国内企业在海水淡化膜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华泰联合证券在有关研报中也指出,随着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的提高,作为核心部件的膜设备必将步入快速增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