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六七百座污水处理厂,投资者的成分很复杂,有做房地产的、有电力企业甚至有做服装生意的。很多“门外汉”投资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很难避免不出现问题,在实际运行中需要专业团队去弥补技术、管理上的不足。
■治污设施的中小型化和分散化已经成为我国水处理行业的共同趋势。设施的小型化和分散化必然会造成设施运营管理的分散,因而设施运营环节的整合是确保设施运营效率的方式,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筛选、开发、研制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迫在眉睫。目前,国内现行的石灰法、硫法、交换法、膜法、等技术,存在效率低、监管任务重、管理要求高等问题,往往是建设了技术和工程并不一定能正常发挥效用;技术集成性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关于污泥处置,对人口密度已经超过日本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应该优先考虑焚烧和建材利用的技术路线;对于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地市或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好的地区,如东北地区可以考虑厌氧堆肥、土地利用的技术路线;而对一江一湖等环境敏感区则要实行特殊的政策,在技术路线选择上更加谨慎。
■"十二五”期间,我国污水回用率将达到10%。为此,有关部门将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对再生水的生产免征增值税,再生水不再占水资源指标等。这给再生水的供需双方都意味着挑战和机遇。
环保产业中最成熟的领域之一,水处理行业已进入战略转型期。年初以来,记者在参加的数个水业专业论坛上发现,战略转型成为业界代表的核心话题,资本渐渐走向幕后,技术成为关键词。
“十二五”期间,传统治污领域进入攻坚阶段,要靠技术、专业管理突破瓶颈;新的污染问题接踵而至,相关的技术储备仍显不足。在采访中,业内外代表普遍认为,未来,在治污设施运营、工业废水治理、重金属污染治理、污泥等相关领域,市场空间大,机会多,但与10年前的市场相比,这已经是并非仅凭胆识和资金就能进入的低端市场,专业门槛的大幅提高将使市场格局呈现新的面貌。
污水处理
如何应对市场小型化和分散化趋势?
专业运营是发挥资产效率、切实推进减排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六七百座污水处理厂,投资者的成分很复杂,有做房地产的、有电力企业甚至有做服装生意的。很多‘门外汉’投资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很难避免不出现问题,在实际运行中需要专业团队去弥补技术、管理上的不足。”2003年成立的深圳大通水务就是从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的角度切入。总经理姚立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水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一直在变化,从资本到风投等新资本,再到如今的运营。在这一阶段,考验的是企业基于技术、人才、管理上的综合实力。
作为深圳金信安水务集团旗下的运营子公司,大通水务在自来水生产、污水处理、管网泵站维护管理及污泥处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曾经帮助河北某地建成3年都不能稳定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实现达标运行,良好的口碑让公司赢得了更多合同。
一方面,继在资产环节引入竞争机制后,在治污设施运营环节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商,将带来资产和治污效率的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向城镇扩展,治污设施的中小型化和分散化已经成为我国水处理行业的共同趋势。设施的小型化和分散化必然会造成设施运营管理的分散,因而设施运营环节的整合是确保设施运营效率的方式,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这个商机同样得到了充分重视。安徽国祯环保从中小项目委托运营起家,近年来以专业运营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率为利器进行稳步扩张。
标准水务有限公司CEO张志刚表示,中小规模污水设施的运营是个技术活、精细活。“我们统一项目评估流程,集中融资,统一采购,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形象标识的独特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管理,对水厂管理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使人力成本和管理费用得到有效控制,确保较高的利润水平。”
工业废水
治理市场空间很大
中国企业是否做好了技术、工程、管理的准备,是否能占领这个利润较高的市场?
“高含盐、高COD、高氨氮、低生化性、成分复杂、水质波动大、营养缺失、出水指标高。”面对如此“坏脾气”的工业废水,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很难处理达标。北京晓清环保集团总经理韩小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工业污染负荷在短期内还将维持高位运行,而排放标准连续提高,在这方面进行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的空间很大。
在工业废水领域,实力外企已经开始布局。重庆长寿化工园、上海化工园等工业园区废水集中治理项目已经被苏伊士、威立雅等外资水业巨头收入囊中。“环境质量的改善无法避开工业污染治理这块硬骨头,对于这个技术含量高的领域,中国企业是否做好了技术、工程、管理上的准备?能否占领这个利润率较高的市场还是拱手让人?”这是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颇为担忧的问题。
此前在第四届中国环境投资大会上,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政策研究和信息部主任李宝娟就曾指出,我国目前在重点行业工业废水治理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工业行业高浓度有机废水、高含氨、高含盐、高含硫等废水的处理技术还难以实现稳定达标。
北京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胡翔参与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化工行业氨氮废水减排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和“水专项”的相关课题。他说:“我们即将面临最困难的问题,就是有毒有害物质以高浓度形式存在、难以生物降解的工业废水。”
石化、制药、农药等行业,都会产生这样的难题。“比如某种石油化工聚合废水,在国际上都是难题,处理运行成本近300元/吨。对很多厂家送来的农药废水样品,采用现有技术进行强化处理,没有好的效果。”胡翔表示,这些废水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不久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颁布实施。参与方案制定的北京矿业研究总院教授杨晓松表示,筛选、开发、研制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迫在眉睫。目前,国内现行的石灰法、硫法、交换法、膜法等技术,存在效率低、监管任务重、管理要求高等问题,往往建设了工程并不一定能正常发挥效用;技术集成性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上述专家表示,工业废水治理要综合防治,特别是重金属污染行业,必须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实施源头控制,优化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废水产生和排放。在目前的末端治理环节,技术集成、资源化回收利用是方向。
“可将生物、物理、化学等处理工艺高度集成,集中‘火力’对付难降解有毒污染物。”在大水量情况下,胡翔建议一是采用集成处理工艺系统,通过物化强化,降低特定污染物浓度,提高生化比,再采用生物法提高处理效率,实现达标排放。二是考虑到难降解工业废水往往含有高附加值资源,通过吸附、离子交换等技术,可以对特定污染物进行选择性吸附,不仅降低污染浓度,还可回收有用资源。
污泥
技术路线必须因地制宜
国内企业开始集成创新,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良
“十二五”期间,污水处理量将达到并超越1亿吨/天,污泥的产生量也将非常可观。“大敌当前”,但各地在技术路线上仍处于不甚明确的状态。目前,仍有大概70%的污泥采用脱水后填埋的简单处理方式,其带来的占地和环境隐患已经引起各方重视。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凯军参与了2009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城市生活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的制定,这一文件强调技术路线选择要因地制宜。经过实践,他有了更具体的建议。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污泥处置,对人口密度已经超过日本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应该优先考虑焚烧和建材利用的技术路线;对于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地市或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好的地区,如东北地区可以考虑厌氧堆肥、土地利用的技术路线;而对一江一湖等环境敏感区则要实行特殊的政策,在技术路线选择上更加谨慎。
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地域特征,各地在确定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方面面临诸多变量。针对这一情况,近年来,国内一些民营企业已开始探索新的技术路线,虽然不尽成熟,但很多案例已经引起有关部门和机构的重视。
在污泥减量化方面,山东某民营水务企业运行的一个污水处理厂5年几乎不产生污泥,且COD、BOD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清华大学正在筹划建设的国家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也正计划对这项技术进行评估;浙江某污水处理厂用水蚯蚓对付污泥,中国环境学会正在对其进行综合考察,这一项目也引起了“863”计划的关注。
“污泥减量化的工艺非常值得关注,这一思路有可能带来污水处理工艺的变革”。王凯军个人看好污泥减量化工艺。据他介绍,无锡市排水公司去年对两个10万吨污水处理项目进行对比实验,运行一段时间后,在处理工艺中投入酶制剂的项目排了不到一千吨污泥,而另一个项目则排放几万吨污泥。
在欧美国家效果很好的污泥厌氧消化工艺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政策不到位、技术管理复杂,使得目前全国只有不到3%,即50座左右的污水处理厂采用此种工艺,且只有1/3能正常运行。好氧堆肥技术如果采取传统方式,也会产生操作环境人员安全、臭气输送处置问题等问题,这方面投资占堆肥厂1/3以上投资,使得原本便宜简单的工艺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针对上述工艺,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集成创新,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良。王凯军介绍说,国内一家民营企业正在进行污泥分级分项厌氧消化技术研发,通过温度分级、生物分项,有效提高厌氧消化效率,这个项目也得到了“863”项目支持。而在好氧路线方面,有企业研发的新技术,可以完全实现工作人员与污泥分离,减少除臭运行成本和占地;在上海的一个100吨处理规模的污泥实验项目采用膜技术,可同时阻挡臭气并排出水蒸气,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
再生水
在工业领域开疆扩土
水资源、排放双重压力,让工业污水回用、工业利用再生水成为企业自愿选择
“叫好不叫座”一直是再生水利用面临的困境。而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再生水利用将可能在工业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水利部水资源司城市水务处处长石玉波在日前举行的第九届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按照相关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污水回用率将达到10%。为此,有关部门将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对再生水的生产免征增值税,再生水不再占水资源指标等,这对再生水的供需双方都意味着挑战和机遇。
宁波是典型的丰水地带的缺水城市,但能源、石化、造纸、印染等耗水产业集群在飞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为此,他们选择了用好再生水的战略。由宁波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型废水再生回用工程——宁波岩东再生水厂,近来产品销路很好。明年,水厂规模将扩大到每天15万吨。采用了爱思特公司电吸附除盐技术,成本降低明显,再生水出厂价仅为宁波工业供水价的30%,宁波钢铁、台塑石化、宝新不锈钢等大型工业企业有了更优的用水选择,再生水管网沿线企业也纷纷表示有意购买。
“工业领域对水质要求高,价格也高,再生水利益链条能够滚动起来”。爱思特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晓慰向记者表示,未来,工业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将更加凸显,其对再生水有着现实而稳定的需求。
“污水处理厂完全可以从排污单位,成为工业集中区的供水单位。”以前局限在绿化、景观补水等低端利用的再生水,价格低、用量少且不稳定,相关的利益链无法顺畅滚动,加上和取水价格的差异性不明显,供需双方的积极性都不高。孙晓慰表示,现在,由污水处理厂增加后续处理工艺,生产高品质的再生水,产品销量稳定,价格高。随着处理技术的进步,生产成本也在显著降低。
一方是对取水用水将实行地区总量控制,一方是排污权交易、排污收费制度的逐步推开,企业排污成本也在逐步提高。工业领域的中水回用也正在成为企业的自愿选择。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学剂室主任李本高介绍,通过工业污水回用设施的建设运行,中石化近10年来节水减排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较2005年万元产值取水降低超过26%,排污减低36.8%。
爱思特公司也瞅准了企业的需求,把业务重点放在了工业再生水技术研发、工程和运营服务,瞄准的是我国耗水量、排水量较大的主要工业领域,包括石化、煤化工、钢铁、电力、造纸等行业。“我们在中石化、宝钢、燕山石化等大企业的回用工程,运行情况都良好。”孙晓慰说。
“20世纪以来,日本用水量增加,但取水量减少,回用率大幅上升是主要原因。我们应该选择这条路线以应对水资源紧缺对工业发展的约束。”李本高表示,我国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单位GDP取水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从炼油企业取排水、排污情况看,2005年我国企业的平均水平还不如国外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在工业污水回用领域,空间还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