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提高污水处理等费用”近期频频出现在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加上对于污水处理行业的投资加大,污水处理市场近期迎来了投资商的“热情”。
中国水网最新发布的年度报告《中国水业政策与市场分析》预测,“预计2010~2015年期间,中国城市供水行业的投资需求为2200亿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资约360亿元;而中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投资需求为7000亿元(含污泥处理投资1500亿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资1100亿元;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投资为300亿元。”
政策和投资的双重作用,对于污水处理企业,绝对是一个好消息。“污水处理费涨到8毛钱的话,大概比较合理。”北京美华博大环境工程公司董事长赵笠钧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赵笠钧认为,污水处理虽然不是暴利,但风险很小。“不过污水处理的成本也不一样,在北京,甚至能达到1块钱。”
不过在中国,污水处理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而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在这个市场中占有5%以上的市场份额。”赵笠钧说。
在北京这样的公司有很多,“2010年的计划是做到5.3个亿。”赵笠钧解释说,“不过最近几年业绩增长迅速,过去五年的年度增长率平均60%以上,近两年更是超过100%。”
在污水处理行业领先的首创股份也在年初发布业绩预增公告称,2009年度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将比上年同期增长50%以上。
尽管万亿资金将投入到水务市场,但目前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的特许经营模式则受到质疑。这和赵笠钧的观点也大概一致,“现在的特许经营模式,BOT(建设-运营-移交)或者BT(建设-移交)都不是一个最为经济的模式。”
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副院长王守清此前发给本报记者的邮件中表示,由于法规政策及其执行力和企业信用等风险的存在,目前国内银行往往不愿意按BOT 模式的“有限追索”放贷。
在此情况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面临着较大的风险,赵笠钧说:“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所以可以采用DBO的模式,由企业来设计、建造、运营、政府出钱。比如地方债就可以来做这个东西。”DBO模式即设计—建造—运营,作为一种新型公私伙伴合作模式已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