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无国界,中国与日本本是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近邻。而中国恰恰也是一个极缺水的国家,在海水淡化领域摸索多年,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后,最近三四年来海水淡化产业突然加速,不仅沿海地区的一些工业用水、服务业用水来自海水淡化,而且在青岛、天津、河北等地的海水经淡化处理后进入百姓居民家庭生活用水。中国人担心的是,如果受到核辐射污染的海水还能够经过技术处理为安全饮用的淡水吗?另人恐慌。
有人说,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油,21世纪争水。世界淡水资源不足,从海水中大规模换取高质量淡水,已成为各个国家日益关切的问题。
“全球海水淡化装置容量年增长速度为百分之十几,我国最近几年的情况要远远快于全球的平均速度,在20%以上。到2010年底我国海水淡化日供水量达到40万吨左右。”专家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有望新上150万吨到200万吨。按照每1万吨规模投资6000万元计算,200万吨新增海水淡化日处理量将投资120亿元。
正是看到120亿元的诱人蛋糕,国内各路产业大佬蜂拥而至,央企民企双双挺进新领域,原本冷僻无人问津的海水淡化产业人欢马叫,好不热闹。
可以预计,120亿元蛋糕及带动规模更大的相关产业,更多涌入者加入新兴的海水淡化产业,一方面推动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另一方面竞争不可避免会非常激烈。但杭州水处理中心的目标仍然咬定垄断市场目标不放,“确保50%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一家国内领航、国际知名的海水淡化企业。再过10年努力,也就是到2020年海水淡化业务进入全球前3名。”
杭州水处理中心总工杨波比喻,海水淡化中,反渗透膜好比“心脏”,好坏直接关系着海水淡化的质量。杭州水处理中心最大的优势是提供从海水淡化的技术设计到膜材料再到成套装备,最后是便捷即时的售后技术服务,整个一条龙完整的全方案解决提供商。而国际巨头大多是在装备或者膜材料等某一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也有的挟巨资做海水淡化BOT项目彰显资金优势。
近日,杭州水处理中心在钱江开发区举行海水淡化制造基地的开工奠基仪式。国务院今年初把浙江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省在钱江开发区划出150亩地给杭州水处理中心,用5到10年时间建成一个国家级的海水淡化制造基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值达到100亿元。力争通过5—10年发展,成为我国产品种类最多、服务功能最全、经营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