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部环评司巡视员牟广丰在环保NGO绿家园组织的记者沙龙上解读“十二五”期间的环保问题时,认为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现阶段环保压力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在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安排有一个“通则”,即先看一个地区有没有海岸线,如果有,再研究这一海岸线能不能打造成深水泊位,然后以港口为依托,进口原油、LNG、铁矿石和其他有色矿石,建设电厂,有了电,有了原油,便开始上马大的钢铁和石化项目,有了钢铁、石化,下一步则是装备制造业,造船造汽车。
从环保角度说,这样的规划最大的问题便在于,当地的环境容量能否承担。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环境容量都在渐渐逼近底线。
这样的“通则”在牟广丰看来,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地域分工特别要注意它的环境容量,可是我们现在这种套路,就很难使生产力能够合理的、科学的进行分工”。而主导产业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进行非理性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的风险将更大。
牟广丰认为,从环保角度说,产业布局讲究地域分工比分散更好。他举例说,美国的底特律是汽车城,西雅图聚集飞机制造业,硅谷是电子城,形成了专业的地域分工,从经济上来讲,是规模效益,从环保上来讲,它大的规模集中也易于污染深度治理。但是反观中国,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超过2/3的省份都将汽车列为该省的主导性产业;钢铁、石油行业同样如此。
地方政绩优先,而不是环境效益优先,产业布局由此分散,加之环境容量问题,“环境在现阶段难以主宰经济”的现状,是一切环境问题肇始的根源。(中国过滤分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