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国内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入了高峰期。根据中国水网最新数据,截止到2010年10月中旬,全国建成运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达到2635座,日处理规模达到12239.22万立方米,在建项目1466个(含纯管网项目399个),在建规模3634.56万立方米/日。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秘书长王家廉预测,“十二五”期间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总需求约为1250亿元左右,年均治理投资约为250亿元左右。工业废水污染治理行业的销售产值约为1375亿元。“十二五”期间,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如能达到1250亿元,将促进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增长1875亿元。
“十二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排放标准也会提高。王家廉指出,一些落后的产品产能将会淘汰,调整的对象将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和资源消耗性的工业行业和小型制造企业,比如说草浆造纸、煤化工、焦炭,染料、医药、农药等精细化工,酿造、木薯淀粉酒精等,这些行业的特点是废水等污染治理难度大,投资高,运行成本高,得不偿失。
近日,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介绍《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出台。根据草案,未来工业废水处理的商业模式拟仿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入合同环境服务概念。合同环境服务,具体将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污染企业通过合同服务,将减排费用与治污企业共享;另一种形式是政府采购由环境服务商所提供的环境服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宏春博士认为,引入合同环境服务,对工业污水治理来说是件好事。一是有利于加强监管,合同环境服务方式的出现会将监管问题摆上台面,客观上促进监管;二是有利于提高工业污水治理能力和水质标准,专业公司的运营能力和技术能力显然比一般的工业企业更强。但同时也要注意到两个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综合运营商的实力,政府发挥的作用。
未来工业废水处理的方向首先是提高运行管理的技术水平。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今后的运行方式将由定性转向定量运行转变。他认为,工业废水的系统化解决也是未来趋势之一,即从清洁生产到废水处理最后至回用的各个环节,使工业废水从源头减量化、处理无害化再到资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