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海水利用技术基本成熟,国内海水淡化的市场已初步形成。央企集团和实力较强的民企纷纷涉足海水淡化行业,希望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在北京及华北地区水危机的背景下,海水淡化有望升级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
科技部膜与水处理专家组成员、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脱盐分会秘书长郭有智告诉《科学时报》记者,目前国家发改委正会同11部委制订《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将以国务院的名义出台。同时,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海水淡化“十二五”规划和海水淡化产业专项规划,将在下半年陆续推出。
国际行业研究组织则认为,中国将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海水淡化业务市场。
已具备送水进京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海水淡化发展非常迅速。
据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脱盐分会统计,到2010年底,中国海水淡化的能力有64万吨/日,相当于全球的1%。目前,全国共有68座海水淡化厂正在运营,产能多为3万吨/日。另有多个5万吨级的工程即将建成投产。天津、青岛等地的三个10万吨级及以上规模在建的淡化海水工程已部分投产,二期工程正在计划之中。
郭有智告诉《科学时报》记者,目前我国海水利用技术基本成熟,国内海水淡化的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未来5到10年,中国海水淡化能力将会迅猛增长。
以位于天津曹妃甸的阿克凌海水淡化厂为例,该项目预计2011年9月投产,首期产能是5万吨/天。项目全部建成后初步预计产能为90万吨/天,全年产能可达到3.25亿吨,超过天津海水淡化项目每年1亿吨的产能。而曹妃甸地区用水只能用掉其中三分之一,其余产能将可用于满足外地需求。
除了阿克凌海水淡化项目以外,目前环渤海地区还有中冶集团在唐山乐亭建设的20万吨/天产能的海水淡化厂。到2012年,天津和唐山两地的海水淡化项目产能可达50万吨/天,除供当地使用外,已经具备送京能力。
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要的双重推动下,专家表示,未来国内海水淡化市场空间巨大。
郭有智对记者说,目前我国海水淡化年均增速达20%以上。“十二五”期间海水淡化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轨道,预计将达到150万吨至200万吨/日,是现有产能的三到四倍,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元左右。国际行业研究组织则认为,中国将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海水淡化业务市场。
近几年,央企集团和实力较强的民企纷纷涉足海水淡化行业,南方汇通、双良节能以及海亮股份等上市公司已积极在相关领域进行布局,希望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它们分别从设备制造、膜组件、工程建设以及水务投资等环节投入,体现了多元化的市场选择。据中国水利企业协会统计,目前中国涉及海水淡化产业工程研究的单位有40余家,配套装置设备的生产企业600家以上。
从央企方面来说,中国化工集团旗下的蓝星总公司拥有良好的海水淡化产业的基础,已经完成了40~50个(套)海水淡化工程项目,工程总量在日产30万吨,是我国海水淡化领域具备工程设计、建设安装、膜组件生产以及相关业务领域中最具竞争力的中央企业。
民企的代表则是北京时代沃顿,是国内最大的复合反渗透膜专业化生产企业,目前拥有反渗透膜产能300万平方米,年产量超过280万平方米。北京时代沃顿占据反渗透膜4%~5%的市场份额,占国内企业供给量的50%。
郭有智认为,未来10年中国海水淡化发展将进入黄金十年,成为令全球瞩目的市场。
远程调水吨成本高于海水淡化
与南水北调工程相比,海水淡化已显示出优势。
郭有智说,远程调水工程目前并没有把工程投资以及被引水地区的间接经济损失计算在内。如果把工程投资、运行、净化处理、管理等费用及蒸发、渗漏、截流、污染等损耗和占用土地等都计算在内,近海地区引水工程的吨成本将高于海水淡化。
“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将淡化海水作为战略储备水源,保障用水安全。”郭有智说。
而据水利部测算,仅考虑建设成本的分摊费用,不算调水沿线省份的生态补偿成本,南水北调进京水源的成本价也将超过6元/吨。
此外,调水还受到调出区水量的影响,一旦水源地区枯水,引水地区就会处于被动局面。而海水淡化的突出优势则是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且水质好、供水稳定。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高分子分离膜材料课题组组长张所波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关键技术设备国产化进程的加快,海水淡化的总成本将不断下降,淡化水和自来水价格越来越接近,淡化水最终能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解决水危机的主力之一。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已经开始行动。7月22日,北京市政协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首都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案》和调研报告,呼吁把淡化海水作为首都水资源战略储备,全方位保护开发首都水资源。
设备国产化是关键
专家指出,我国海水淡化在自主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形势十分严峻。
首先是缺乏大型海水淡化装置设计、加工制造、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的工程实践,关键设备制造工艺集成度不高。郭有智表示:“目前,国内总承包能力薄弱,缺少有经验的运作团队,与国外相比,设计一个完整、一流的工艺还有差距。”海水淡化属于投资大的项目,形成淡化1吨海水的能力,需要投资8000万~1亿元,优秀的总承包商对项目建设和经济运营至关重要。
其次是关键技术设备依赖进口。张所波告诉《科学时报》记者,目前我国海水淡化工程和装备60%以上采用国外技术和产品。海水淡化技术三大关键技术装备能量回收装备、反渗透膜及组器和高压泵反渗透,除高压泵外都依靠进口。
以反渗透膜为例,张所波说:“我国反渗透膜的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技术相比还有数年的差距。”尽管国内一些企业现在已经能够生产反渗透膜,但“性能不如国外的好,所占的市场份额小,大型海水淡化厂往往还是采用进口膜”。据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脱盐分会统计,国内756项与海水淡化相关的专利,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仅占15%。
基于此,国家将“推进国产海水淡化材料的生产和制造”的要求放在了重要位置,“十二五”《海水利用专项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90%以上。
记者了解到,日前,在国内海水淡化技术最领先的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浙江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奠基。该基地将建成年产160万平方米的反渗透膜和纳滤膜生产线,以及年施工能力达每日70万吨的海水淡化及水处理成套生产线。项目建设期2年,总投资6.5亿元。
这标志着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的战役已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