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但在人口、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它重度污染,是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近年来滇池治理初见成效,为我国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走出一条新路。
在滇池周边的围堤共有一百多公里长,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围海造田而修建的防浪堤不仅使滇池的面积缩减了28平方公里,同时也阻隔了与周边湿地的水体交换。在滇池污染治理的过程中,要逐步拆除这些围堤,打通血脉恢复它原有的生态系统。要恢复湖边的湿地,滇池周边60多家单位两万多居民需要搬迁,目前这项庞大而繁杂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滇池周边5万多亩的湿地逐步恢复。
据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副所长韩亚平介绍,现在所做的就是把以前人为对滇池的影响尽量减小,来恢复它自然的属性,把它看成一个有机体。退田退塘还湖还湿地等“四退三还工程”是滇池治污的重点之一。村民钟卫兵的家就在湖边,她说滇池污染最严重的那几年蓝藻年年暴发,湖水发黑发臭,家里气味难闻,现在按照“四退三还”的补偿规定,她在西山脚下的安置小区里有一套120平米的房子,还有30万元钱,让她感受到的不仅是生活条件的改善,还有滇池的变化。
把环境治理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是昆明治理滇池的核心目标。昆明市市长张祖林说,最大的不一样就是这几年的滇池治理,已经成为全市人民共同的理念和共同的行为,同时在治理过程当中又让滇池周边的老百姓得到最大化收益。
昆明市提出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官的治污理念,滇池35条入湖河流一度成为向滇池排污的渠道。从2009年开始,35条河实行河长制,由行政主要领导担任河长,进行指标考核和严格问责。昆明市副市长、大清河河长王道兴说,整个制度实施以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环境问责实施以来,因执法不严、履职不到位被问责的干部达66人,其中4人被免职。在对湖泊进行科学诊脉之后,滇池的治理采取了从全流域着手,截污控源削减生物污染物等一系列科学措施。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湖泊河流的污染治理上主要表现在科学的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包括治理污水、湖滨带的修复及湖泊内部负荷的削减。“十一五”期间,昆明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翻了一番,并优于国家排放标准,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昔日黑色的河道已经成了一道道绿色长廊。孙娜娜/整理
滇池今年再投放1600万尾“清洁工”
昨天上午,观音山滇池水域,一批小鱼苗被放进滇池里,这是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渔业行政执法处今年第一次向滇池投放鱼苗。今年昆明将投入400万元用于购买1600万尾鱼苗投放滇池,以实现“以鱼控藻、以鱼减污、以鱼养水”的目的,逐步修复滇池水生态系统。
在放流现场,工作人员先在滇池水面上支好一个网状吊箱,一桶一桶鲜活的小鱼苗从货车里捞出后,被立刻送进吊箱,小鱼苗在这里稍作适应后,就顺着吊箱游进了滇池。此次放流的是高背鲫鱼,身长3-6公分。到明年,这些小鱼苗可长至11-12公分,每条在1公两左右。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渔业行政执法处副处长王勇介绍,从昨天起,将在本周内投放959.5万尾高背鲫鱼鱼苗。今年10月份,还将投放以滇池蓝、绿藻等浮游生物为食料的滤食性鱼类白鲢和花鲢两种鱼苗670万尾、金线鱼10万尾,今年共计投放鱼苗超过1600万尾。高背鲫鱼是滇池的特优土著鱼类,生长迅速、品质优良,属杂食性鱼类,投放高背鲫鱼对增殖渔业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滇池水质的改善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选择在观音山水域放流,是因为这里地处滇池西岸,背风、平静、水深适中、水草丰富且水质较好,可为鱼苗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滇池圈养水葫芦,是否会对放流的鱼苗产生影响?王勇解释说:“不会有影响,对水葫芦的种植区域、面积等事先已经做好了科学规划。且水葫芦是种植在水面,鱼是在水底生活,水葫芦对鱼苗的成活或生长都不会造成影响。
为了保证鱼苗的成活率,下一步滇管部门将加大对偷捕行为的查处力度。而从上周起,公安部门就要求水务、便衣分局等部门协助滇管部门一起,查处滇池水面上的违法偷捕行为。同时,滇管部门也提醒广大市民,放生应选择不危害滇池生态安全的品种,最好在放生前拨打电话4319770咨询,确定是适合放生的品种后,再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