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配置之路
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大企业在经济社会中具有无可辩驳的“龙头”地位:它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是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一个地方大企业强,则工业强、竞争力强。
目前,世界各国对大企业的划分没有一致的判定标准,国际上常用5个指标作为衡量大企业的标准,即创业的核心技术、规模经济、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品牌价值和资源垄断。在我国,国家统计局将资产总额、销售额和就业人数作为评判标准:大型工业企业须同时满足销售额3亿元以上,资产总额4亿元以上,从业人员2000人以上;建筑业销售额3亿元以上,资产总额4亿元以上,从业人员3000人以上;批发业销售额3亿元以上,从业人员200人以上;零售业销售额1.5亿元以上,从业人员500人以上。
大企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培植大企业必须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据市经信委主任林春元介绍,我国培植大企业的模式大概分为四类:第一类以青岛为代表,走品牌支撑之路;第二类以珠三角为代表,走外向带动之路;第三类以苏南为代表,走内生增长加外向驱动之路;第四类以成都、杭州、东莞等地为代表,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配置之路。在德州,结合市情需要,市委、市政府在大企业培植上选择了第四类模式。
分级培植,激活大企业内生动力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将大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驱动力进行培植,先后出台 《关于培植15家大企业的十条规定》《关于加快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着力抓好15家大企业的培植、30家强企业的培育、60家新特企业的扶持,通过内引外联、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促使有效资产和资源向骨干企业、优势企业聚集,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的发展壮大。
站在“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我市结合企业实际,分级分层次对骨干企业进行培植,激活大企业内生动力,效果明显。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56家、过20亿元的29家、过50亿元的8家;利税过亿元的企业65家、过2亿的33家、过3亿元的20家。恒源石化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永锋钢铁突破200亿元。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大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形成了特有优势,有的还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华鲁恒升集团自主研发有机胺和DMF获得成功,通过市场整合成为全球最大的DMF制造商,主持起草了三甲胺国家标准。
皇明太阳能集团从太阳能热水器入手,抓好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成为全国最大的太阳能清洁能源研发、生产基地,在开发应用太阳能热水器、中高温利用、光伏发电、节能建筑技术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景津压滤机集团专注于压滤机,成为全球最大的压滤机专业制造商、销售商和服务商,压滤机国家标准起草者,连续6年全球产销量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36%。
普利森集团深孔类产品在国内一枝独秀,建有全国唯一的“深孔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孔珩磨的数控化和数控枪钻的多轴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链条短、集聚度差,缺少“巨无霸”
尽管我市大企业培植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大企业成长性不足、发展相对缓慢、财政贡献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
从发展速度看,我市大企业步伐缓慢。截至2010年底,我市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达5家、过百亿的1家,而滨州过50亿的企业达11家、过百亿的企业8家,仅魏桥创业一家企业,2010年度销售收入就达1000亿元以上,超过我市工业排名前45位企业的总和。
从社会贡献力看,我市骨干企业利税支撑力不强。 2010年,我市重点培植的15家大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09.7亿元,上缴税金20.82亿元。而在滨州,仅魏桥创业和中海沥青两家企业就上缴税金59.25亿元。
林春元认为,制约我市大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项目支撑力度不够,发展后劲不足。他分析说,我市传统产业比重偏大,产业门类齐全,但链条短、集聚度差,缺少像青岛海尔、济南重汽、魏桥创业、高唐时风那样对产业链条有高度影响力和支配力的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虽知名度较高,但企业间产品同质化现象较重,配套协作关系不明显。同时,重大项目支撑力不足,存量有限,增量不足。我市重点培植的15家大企业和30家强企业,最快的年增幅在30%左右,而在先进地区,年均增长50%乃至连年翻番的企业比比皆是,比如聊城信发铝电,曾连续8年实现利税翻番。
其次,企业人才相对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虽然我市大企业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到10%以上,但缺少高层次的研发型、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国际化运营和懂经济、善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引进困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和高级技术工人、市场开发人才相对匮乏。我市的专利多为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很少,而在淄博,仅东岳化工通过离子膜研究申报发明的专利就有172项,已获授权44项。此外,资源、资金及个性化问题也客观上制约了大企业发展。
实施“1351”工程,培养百亿级龙头企业
“十二五”是我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赶超先进地市的战略机遇期,以构建“10+3”产业体系为指导,抓住机遇、明确定位、发挥优势,形成一批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成为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选择。
今年,市委、市政府全力实施“1351”工程,一手抓现有企业培植,一手抓知名企业引进,在全市范围内筛选了100家大企业进行重点培植,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年主营业务收入10亿级企业40家、30亿级企业30家、50亿级企业20家、百亿级企业10家,力争年底前,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企业2家、过50亿元企业8家、过30亿元企业25家、过10亿元企业46家。
为加速培植大企业,日前我市在参考国家、省有关政策和先进地区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充分征求了相关部门、企业意见,制定了《加快大企业培植实施意见(讨论稿)》,从推动企业上市、项目投入、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企业家队伍建设和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细化了政策支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倾力培植一批带动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财源支柱企业。与此同时,以项目推动大企业发展,确定106个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1625亿元,其中围绕培植大企业筛选项目30个,总投资88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21亿元,分别占全部项目的 54.6%和41.6%。
作为大企业培植的牵头部门,市经信委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做好日常调度和督导检查,随时掌握工作进度,定期对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帮助企业加强管理、制定规划。针对大企业培植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和问题,及时协调有关部门,提出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千方百计推动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做大做强,顺利实现全市大企业培植任务目标。
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培植大企业发展目标。齐河县今年通过大力实施“3448”大企业培植工程,力争3年内培植盖世冠威、省煤炭储备基地等4家营业额过百亿的物流企业及永锋钢铁、金能科技等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工业企业,8家上交税金过亿元的企业,以大企业的快速膨胀带动经济跨越发展。
“我们立足晋升国家级开发区的新起点和全市集中扶持的好环境,坚持并营造崇尚创大业、扶持大企业和尊崇企业的导向和氛围,对做出贡献的企业家既给予物质奖励,又给于政治和精神奖励,形成一切围绕企业发展、一切服务于企业发展的环境氛围。”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齐永军告诉记者。
企业家是培植大企业的关键。 “我市培植大企业的决策,提振了企业家谋求和实现新跨越的信心和决心。 ”金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庆平的话道出了众多企业家的心声。他表示,金能科技今年要全力抓好上市工作,打造特色竞争,实现煤化工与精细化工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发展,力争“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过15亿元。
华鲁恒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常怀春表示,未来几年公司将以洁净煤气化为平台,大力发展合成气深加工,通过延伸拓宽产业链和多联产,全力发展新材料及相关产品,做强做精化肥、有机胺、醋酸及其衍生品,打造煤化工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培植大企业需政企携手共为
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大企业是地方的形象和品牌,也是拉动经济迅猛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培植大企业取得了初步成效,很多企业处于行业龙头地位,市场前景广阔。但跳出德州看德州,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大企业的数量、质量,与发达地区仍存在明显差距。
我市要大发展、快发展、跨越发展,离不开一批叫得响的领军大企业、大集团和若干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以项目建设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项目建设加快新兴产业培植壮大,以项目建设实现企业提质增效、快速发展是培植大企业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政府和企业要携手共为,切实主攻大项目、集聚大产业,培育“航母舰队”。
培植大企业,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纵观各地大企业成长模式,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政府通过制定赶超战略,把雄心壮志变成具体的产业目标;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发展方向,把政府意志变成企业自觉行为;通过整合,将公共资源、良好服务等优势资源合理配置,变为企业发展的外部推力。要汇集优质资源,土地优先保障、财政优先扶持、生产要素优先供给;要创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快捷高效的服务环境、安心发展的社会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举全市之力,加大对核心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带动作用较明显的优势企业的支持,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力促其做大做强。
培植大企业,企业应发挥主体作用。有条件的企业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拓宽战略眼光,把发展壮大、做大做强作为主攻方向,自我加压、奋发图强,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引进领军人才,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努力打造自有品牌,占领行业竞争的高点,进而带动我市经济迅速提升。
今年,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的“1351”工程,开启了我市大企业发展的新征程,相信在政企携手共为下,我市大企业将会以更加崭新的姿态、更加骄人的业绩、更加强大的实力占据市场竞争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