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水处理化学品市场报告:2010~2015年,中国水处理化学品的需求预计每年增长10%,到2015年产值将达137亿元;如考虑相关设备、化学解决方案和服务,其市场价值更为巨大。
以工业水处理应用为例,其总市场价值是化学品需求产值的4~6倍;至2016年,中国水处理市场将成为全球除美国以外的第二大市场。纳尔科、凯米拉、陶氏、巴斯夫、亚什兰、GE和爱森等跨国公司,正在强化其中国市场的布局和投入。
水处理“蛋糕”诱人
外资企业为什么加快“抢滩”速度?主要是中国水处理市场的“蛋糕”十分诱人。德勤中国化工行业负责人观洋分析:水处理行业属中国“十二五”规划明确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节能环保产业;中国政府提出的发展重点是新设备的产业化、新型解决方案的研发,以及相关服务业。与市政应用相比,工业水处理通常对化学品的需求量更大,要求更高,不同行业需要有不同的水处理化学品及其解决方案,这方面跨国公司更具有优势。
分析称,目前中国水处理的产业链中,水处理化学品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2010年其产值为85亿元(仅指化学品)。随着国内政策法规、资源短缺、水价上涨,以及对环境的关注所带来的动力,同时由于科技进步的驱动,市场将释放出对水处理化学品的强劲需求。造纸、石油和化工、纺织、发电和金属冶炼等行业的废水排放,需要更高效的特种化学品如凝聚剂、絮凝剂等进行处理。当前水处理设备如膜法,正在替代低端化学品,与各类膜产品的发展相配套,也促进了特种化学品,如洗涤剂、阻垢剂、杀菌剂等的发展。这些化学品(不含解决方案和服务)“十二五”时期将以年10%~15%的速度增长。
解决方案提升盈利
报告显示,中国水处理化学品行业目前仍处于高度分散状态,其主要原因是“门槛”相对较低。目前中国前十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小于50%;十大企业中,国外公司占据4家(爱森、纳尔科、亚什兰和奥麒化工)。今后3~5年市场发展的趋势是,行业的整合并购将加剧,缺少规模效应或技术含量低的中小企业被淘汰,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显着提升;客户需求将趋向于更高端的化学品,由此企业进入“门槛”将提高;快速成长的水处理系统如过滤器和膜产品,将取代低端的化学品。
“解决方案和现场服务已成为行业的全球趋势,也是提升水处理化学品企业盈利水平的关键;有资料表明,一线企业解决方案和现场服务的相应毛利率会超过50%,二线企业为30%~40%。为确保竞争实力,顺应对水处理化学品需求的转变,跨国公司正从大宗化学品市场转向特种化学品,乃至开发解决方案和现场服务这些新形态的产品。”观洋说。
在华的跨国化企正引领水处理解决方案和现场服务这一新潮流。纳尔科、亚什兰和奥麒化工等,已利用其在中国的生产和研发基地,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全球领先者纳尔科,把解决方案的概念提升到咨询服务范畴,帮助客户优化流程步骤。亚什兰在上海建有中国研发中心,为国内造纸企业提供了诸如降低能耗、降低水耗、保护环境为目标的一揽子方案。
多种方式强化布局
跨国化企不断以新的投资,加快布局中国市场的步伐。GE公司把中国视为重要的战略市场,整合了中国水处理价值链包括设计、采购与施工(EPC)和运营与维护;通过其在华的两家企业,提供从化学品生产到运营维护的服务;作为GE公司2010~2013年20亿美元投资计划的一部分,GE无锡工厂近期已将膜产能扩大了1倍。
巴斯夫在南京投资建设了水处理和造纸化学品生产装置,规模为年产4万吨季铵型阳离子单体和2万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该装置即将近日投产,以满足快速增长的水处理业对絮凝剂等的需求。巴斯夫亚太区总裁侯宇哲博士表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水处理和造纸化学品行业增长非常迅速,在南京投资新建水处理和造纸化学品装置,体现了巴斯夫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此外。巴斯夫去年4月完成了对德国超滤专家滢格公司的收购,目前已获滢格在华企业的饮用水、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业务。
陶氏化学水处理及过程解决方案部门已宣布,在浙江湖州新建一条反渗透膜元件生产线,项目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计划于2013年投用。全球反渗透膜市场占有份额最大的陶氏,是具有生产、研发、服务和营销与一体的先进水处理技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其今年已承接了鄂尔多斯达拉特市政饮用水处理项目、沙头角市政水处理系统升级项目,在北京亦庄和天津泰达两大经济开发区推出了市政废水回用项目,并与深圳水务集团开展了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