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为何如此频繁
《生命时报》:近日,中央气象台首次专门针对霾发布预警,将PM2.5作为预警的重要指标之一。请问霾的预警分为几级?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目前,霾预警分为黄色、橙色、红色三级,分别对应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反映了空气污染的不同状况。在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中,除大气水平能见度、相对湿度外,我们首次将反映空气质量的PM2.5浓度作为发布霾预警的重要指标之一。
《生命时报》:雾霾到底是什么?它与PM2.5是什么样的关系?
马学款:按气象学的定义,雾和霾有本质区别。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视觉呈白色,雾本身不是一种污染,它对交通影响较大;霾则由包含PM2.5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一般呈灰色或黄色,是污染排放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百姓日常生活,特别是身体健康的影响更大。
有雾时,大气层结构稳定,也就是一种“静稳”状态,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所以大雾天气通常会伴随着程度不同的污染状况。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的低能见度天气,很多时候是一些雾霾混合物导致的。早晨相对湿度较高时是雾,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后转变成霾。一般来说,出现比较稳定、持续的天气条件时,更容易导致雾霾天。
《生命时报》:这个冬天的雾霾天为何如此频繁?
马学款:雾霾天频繁主要是因为近期北方冷空气势力弱,大风天气减少,中东部地区低空大气长时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加上冬季地面夜间的辐射降温明显,低空大气容易出现“逆温层”,空气的水平、垂直方向交换流通能力变弱,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从而形成了越聚越多的积聚效应,导致空气污染。2月1日起,受南下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霾天气将快速消散或明显减弱,届时霾黄色预警会随之解除。
《生命时报》:很多老百姓觉得,今冬天气特别异常,从专业角度看,是这样吗?
马学款:与往年同期相比,近期雾霾天气日数的确明显偏多,且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重,这是比较少见的。从这个角度看,确实显得不正常。不过,雾霾天气并不是今年特有的。实际上,每年秋末到春季,都是雾霾天的高发期。1月10日前,冷空气活动频繁,持续性雾霾天气较少。随后大气环流明显调整,冷空气势力减弱,大风天气减少,雾霾天气开始逐渐增多。从天气学角度来讲,雾霾天气的增多与近期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关,也是一种可预报的天气现象。
室内该如何防控PM2.5
《生命时报》:有报道说,室内的PM2.5浓度不比室外少,请问它来自哪?
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主任宋广生:室内环境中的PM2.5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来自室外大气环境,在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中,室内空气中60%以上的污染与室外大气污染情况有关;二是来自人的活动,包括在室内吸烟、厨房烹饪、使用空调和家用电器等,吸烟尤其会明显加重PM2.5浓度;三是来自室内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研究证明,PM2.5浓度高低与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有关联,装饰装修和家具造成的化学污染,会增加室内PM2.5的浓度。
《生命时报》:特别是卧室里怎么能防住PM2.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教授戴自祝:通风换气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在中午阳光好,室外污染物较低时开会儿窗。另外,有些空气净化器也能起到防PM2.5的作用,但要选对功能类型。比如能清除甲醛的空气净化器,主要适用于装修后;活性炭类的净化器,主要是清除异味。这两类产品都对PM2.5没什么效果。真正能够防控PM2.5的,是一种使用高效过滤器的空气净化装置,它可以滤掉空气中的细小颗粒物,以及颗粒物携带的微生物等。但这类产品的价格偏高,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选购,晚上睡觉时,可以在卧室放一台。
宋广生:空气净化器要根据情况启动,如果大气空气质量很好,就没必要长时间开启。夏季和冬季可以与加湿器联合使用,效果最佳。但平时要做好净化器的清洁和保养,及时清洗集尘极板,更换滤芯。如果使用中发现净化效果明显下降,或者开启后发现有异味,也要及时清洗过滤器或更换过滤材料。空气净化器使用时摆放的位置也很重要,尽量不要靠墙壁或者家具,最好在房屋中间,或者离开墙壁1米以上的距离;不要放在离人体太近的地方,因为净化器周围有害气体比较多。
除了使用净化器,还要注意室内环境卫生,特别是厨房,安装净化效果好的油烟机,尽量减少高油烟污染的煎炒烹炸,更不要在室内吸烟。养一些绿色植物也对降低室内飘尘有比较好的效果,特别是绿萝、鱼尾葵、万年青、富贵竹等叶面积比较大的绿色植物,放上它们会使室内环境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降低62%以上。
《生命时报》:近日,打着PM2.5旗号的口罩持续走俏,都有效果吗?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PM2.5颗粒非常小,穿透性很强,这些防护口罩的材质和密合程度决定了它们的阻隔作用是非常小的。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灰霾天气下,口罩对细微颗粒物的吸附与阻隔作用非常有限。“PM2.5口罩”宣传的微滤、静电、活性炭等各项技术,为口罩增强了吸附作用,对吸附有毒气态污染物有一定效果,但它本身的密合度并没有达到可以阻隔PM2.5的程度。
阻击PM2.5是一场持久战
《生命时报》:面对这种严重雾霾天气,北京市推出了四项新举措,包括公车停驶、污染企业停产等,它们能起到多大作用?
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说实在的,在应对PM2.5上,目前我们的方法还很有限。北京奥运会前夕,为达到合格的空气质量,关闭了周边污染排放总量大的化工、建材等企业,叫停露天的建筑工地,杜绝大面积的秸秆焚烧,严控车辆单双号限行等。这些方案,短期内会起到减少污染的效果,但不是长期治理的措施。
北京在今年1月初启动重污染日应急预案是非常好的开头,但大家也感觉到预案的门槛有些偏高,因为只有到极重污染日才采取公车限行30%,企业减产30%等强制性的减排措施。但从公众的角度讲,公车停驶将带动公众更加自觉地选择公交出行。另外,还可以实行公司错峰上下班,或者在家远程办公等方法,有效减少出行。
《生命时报》:临近春节,在如此糟糕的空气质量下,是否应禁放鞭炮?
马军:鞭炮燃放后产生的污染与大气扩散条件关系密切,政府部门应该准备预案,如果春节再遇上大气扩散不利的现象,应该建议公众减少烟花爆竹的燃放。在极度污染下,应禁止在人群密度高的地区燃放。我建议有关部门可以提供一个类似“烟花燃放指数”的服务。按照天气条件,如果像目前的污染情况,指数就应该非常低,只允许放一些小花炮之类的,绝不能燃放大型烟花。另外,政府应该严控一些高排放的大型烟花,不让它们进入销售渠道。
《生命时报》:造成雾霾天气日益严重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马军:除了“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这一直接诱因,深层原因在于我国重化工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密集分布。火电、钢铁、冶炼、建材、化工、石化等高污染行业在中东部地区呈现规模化和高密集度的分布态势,直接导致当前区域内的排放量远远超过其环境容量,继而导致污染加剧。高污染行业的密集分布已经让污染物突破城市界限,形成了典型的区域性交叉污染难题。我们亟须反思现有的发展模式和产业布局。
《生命时报》:杜绝雾霾,国家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工作?
马军:目前,我国对于污染源的监测还比较粗放,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更细化。以机动车尾气排放为例,如果能监测到小轿车、大卡车的尾气分别产生多少比例的PM2.5,整治起来会更有针对性。其次,雾霾天气应该提前预报,这样,相关部门可以提前给重度污染企业下通知,告诉他们在哪个时段要关闭,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做前期准备。另外,改变能源结构是解决大气污染难题的根本手段。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对现有燃煤电厂和煤电企业加强脱硫、除氮、脱硝等治理控制;另一方面,国家有必要对煤炭消费总量设定上限,并规定只能在上限以下谋求高效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