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市场透析>产需衔接不足 制约产业用行业发展

产需衔接不足 制约产业用行业发展

2013-04-08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433 中国过滤分离网

核心提示:去年底,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在天津举办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创新战略联盟”的创立仪式,在联盟正式创立之前,中产协广泛听取了各方企业对该联盟创立的意见建议。“实际上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在和下游接洽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一条龙服务,即从研发入手,到最终的大规模生产。

   去年底,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在天津举办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创新战略联盟”的创立仪式,在联盟正式创立之前,中产协广泛听取了各方企业对该联盟创立的意见建议。
  其间,有企业代表反映,创新联盟的成立,是为了创建基于下游应用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但是令与会的企业家感到不解的是,加入创新联盟内的下游企业身影寥寥无几,如此一来,上游企业难以及时掌握下游动态、无法第一时间知晓下游行业动态、下游各领域对新产品有哪些具体的要求。由此,行业与行业间的衔接问题浮出水面。
  标准落实 各不买账为哪般
  说起上下游衔接问题有哪些制约因素,上游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回答,但标准的互不接纳、甚至相互排斥的问题却十分一致。在采访过程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标准领域专家告诉记者,标准问题在上下游衔接时所表现出的形式不一而足,其中比较敏感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话语权的问题。这位专家的想法不难理解,站在某一行业的角度来看,掌握话语权的行业对自身行业的发展必然是有益的。以汽车内饰用纺织品行业为例,作为终端应用领域,汽车生产企业拥有话语权,对车用纺织品的被采购厂家以及该产品的标准问题拥有无可辩驳的决定权。采访中,沃尔沃汽车集团王晔的回答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表示,以车用纺织品防钩刺这一项标准为例,沃尔沃的标准首先会高于国标,但是上游车用纺织品生产者能否达到沃尔沃的标准则要视该厂家的综合资质而定,如果能够达到甚至高于沃尔沃的标准则皆大欢喜,如果不行,双方则很难进行合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下游同样也有下游,即消费者,但和汽车销售厂家相比,车用纺织品生产厂家并不十分清楚他们的需求,加之双方缺乏沟通,也可能造成产品、标准各不买账的情况。
  毫无疑问,以上问题直接导致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所制定的大大小小的标准效果容易落空。可以想象,这对上游制定标准的企业和从业人员来说打击不小。不过,以上种种还不是最紧要的问题。
  更紧要的问题在于如标准如何制定、哪些应该制定、制定什么等问题只由下游企业说了算的话,那么,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专业则完全得不到发挥,导致产品在应用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说,最终品尝苦果的可能就是消费者。在某些个别情况下,这种情况多见于下游企业将产业链延伸至上游,产品自己生产自己用,而上游需要做的仅仅是购买足够数量的机器设备。对此,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坦言,一些有资质的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是应该受到鼓励和帮扶,但如果只是为了降低成本而忽略产品质量、标准问题“得过且过”的话,那么这是无论谁都不希望看到的。
  过度竞争 又一致命问题
  采访中,另一个绝大多数上游被采访对象所认可的问题就是过度竞争,产品低质低价竞争是导致产业链衔接问题层出不穷的又一大致命问题。
  上海金由氟材料有限公司销售副总宋卫东在说到这个问题时,表情平和,语音语调平稳。“别家卖的产品比我们家价格低,下游自然不会用我们的,一旦价格降到不能再降,上游企业只能从产品质量上想办法压低价格。”
  记者了解到,像上海金由氟材料有限公司这样的生产过滤分离用纺织品的企业属于典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行业自身存在着阶段性、瓶颈性的产能过剩,它表现为一个快速成长的产业供应链短期内出现的各个环节之间、上下游之间,甚至产能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不平衡、不衔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符合新兴产业发展的普遍特点和规律。
  但总体来看,产业用纺织品的某些领域已经开始出现了因恶性低价竞争而引发的恶性循环,最可惜的是,有心做好产品,对市场、消费者负责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也会因产能过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生存困难。
  千里之堤 溃于“缺乏沟通”
  “我们曾经受邀为某单位研制一款新型防弹背心,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之后,产品研发成功,经过委托单位的测试,产品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但是,他们最后只给了我们一笔研发费用,没有和我们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大规模生产。”说这话的是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蔡普宁,蔡普宁很无奈地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实际上陕西元丰纺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在和下游接洽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一条龙服务,即从研发入手,到最终的大规模生产。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对产品各项检测数据有着更深入的理解,二是在整个过程中容易和对方形成良性互动,形成相互信任、相互依托的关系,双方都比较放心。”蔡普宁说。
  尽管如此,依然不能保证每次合作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大规模生产,让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但是,这其中有很多“沟通”需要做,“当时只做研发,让别人把规模化生产抢了去虽然很窝心,但说到底,还是‘沟通’工作没做好。”他说。
  “我国现在提倡自主创新,其宗旨就是要求我们的企业摆脱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性,显然,上述情况不但对国家所倡导的政策没有丝毫贡献,相反,所起到的抑制作用却与日俱增,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蔡普宁如是说。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压滤机滤布与压滤机配合工作的原理
阅读下文 >> 过滤机的应用与前景浅析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guolvfenli.com/news/show.php?itemid=3366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过滤分离网

推荐新闻

更多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QQ: 2339401517

©2009-2024 中国过滤分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1401836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