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林毅夫提出,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要继续发展,有三条路可走:升级、转型和转移,而向非洲转移,有助于转型和升级,且对中非双方都会产生长远的正面影响。
在7月20日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34次季度报告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提出,中国过去30年依赖的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在2020年收入倍增计划的大背景下,蓝领工人收入很有可能从目前的400美元上涨到2020年的1000-1200美元之间。这一方面是个好事,然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即为人力资本,要使这部分经济体持续发展,只有三条道路可走。
一是升级,即提高附加价值,升级到“微笑曲线”两端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营销;二是转型,往资本、技术更密集,附加价值更高的其他(高端)生产制造业转变;三是转移,把“微笑曲线”中段的劳动密集性活动,转移到劳动生产率相近、但工资低很多的地方去。
林毅夫指出,转移这一过程实际上对前两者升级和转型都会有很大帮助,因为在总体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升级所需要的销售和研发两端,其大小取决于生产区段有多大。如果生产转移到工资便宜的地方去,可以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给升级指向的两端留出更大空间。同时,转移之后,关键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往往还是会来自于中国国内,正如目前西方和中国之间(的产业转移)一样。这有利于中国转型。
“转移到哪去?”林毅夫称,由东部沿海转移到中部、西部去,空间不大。因为中西部大多数劳动力已经流到了东部。据调查,东部和中西部工资差距,最多仅为30%。
林毅夫表示:“到海外去是必然选择,也是历史规律”。他指出,这两年已有国内产业转移到越南。然而国内从事劳动密集制造业的工人有1.5亿之多,都往越南、柬埔寨转,那里工资上涨会很快。据2011年林毅夫参与的世界银行对全球制鞋业的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制鞋业平均工资为350美元,越南为80美元。而目前中国工资约为400-500美元,越南已上涨到250美元。
据此,林毅夫认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向非洲转移,“因为它有10亿人口,人均收入为我们的四分之一”,“转移到非洲去是一步到位,让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微笑曲线’两端的机会。”
林毅夫强调,思路决定出路。非洲国家如果能像60年代亚洲“四小龙”抓住日本产业升级机会,和80年代中国大陆抓住“四小龙”升级契机一样,就很可能重复那些国家飞速发展的历史,取得长期的高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