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清河再生水厂生产计划班的李亚明在巡视膜处理车间的膜组件。膜处理是将处理后的二级出水变成再生水的关键环节。(和冠欣摄)
▲图为清河再生水厂污水处理流程的出水池。(和冠欣摄)
8月20日,清河再生水厂的泵站车间,通过这些水泵将经过处理的二级出水送入膜处理车间,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和冠欣摄)
三五成群的红鲤,在荷叶掩映的池塘中欢快地游着,鱼儿悠闲地甩着尾,清澈的池水荡起波纹。这幅“鱼戏莲叶间”的照片,并非拍摄于哪个公园,而是在清河再生水厂,作者也是个“半路出家”的排水工人,名叫李亚明。
2013年31岁的李亚明,2006年刚进厂并不愿意把相机带在身边,“满眼都是污水处理的大池子,有啥可拍的?”不过4年前,他开始盯上了厂区东侧再生水排水渠,这不亚于公园般的美景。这一年,清河污水处理厂升格为再生水厂已两个年头,厂区排水从不可接触皮肤的五类水,也逐渐变成了更干净的四类地表水。
清河污水处理厂,是全市8家污水处理厂集体升级行动中的一员。预计2015年年底前,本市将新建日处理规模158万立方米的再生水设施,将8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升级改造为再生水厂,到时,全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以上,其中四环路以内地区达到100%。
污水厂集体升级生产再生水
海淀东北部的清河,两岸遍布企业、商户和居民区。从2013年开始,清河再生水厂处理的全部污水都将变成再生水。对污水实现全利用,这在全市尚属首例。
这座位于北五环外的再生水厂投产前,清河地区只有一座“清河污水处理厂”,这里也是当初聘用李亚明的单位。
刚一进厂李亚明就发现,污水进厂后的处理程序和在书本上学的一模一样。先要经过格栅间过滤固体垃圾,进行预处理,然后沉淀里面的砂颗粒,再经过几个池子的生化反应,让池子里培养着的微生物吃掉有害物质。
在其中一个曝气池里,深棕色的污水表面不停冒着黄色泡泡,因为这个池子里的微生物存活需要大量的氧气,所以要通过不断地曝气,增加池子里的氧气来养活它们。经过曝气池和另外几道生化处理以及沉淀之后,污水总算改变了本来面目,几乎变得无色无味。“这些水仍然只是达到排放标准的污水,可以排入河道,但还不能作为再生水被再次利用。这一点,和书本里讲的最先进水处理技术还有差距。”2006年6月,李亚明在他记录的数据旁,留下了这段注释。
半年后,日处理8万立方米水源的清河再生水厂建成投产,还在2008年担负起了为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注水的任务。2007年6月,当他在同一区域检测水质时,发现再生水水质明显好于达标排放的污水——水渠里开始长水草了。往后的几年,李亚明经常端着相机去检查,亲手拍下了“鱼戏莲叶间”的照片。
本市曾于2006年大力治理清河、凉水河,沿岸建成肖家河、清河、小红门等数座污水处理厂。而包括清河再生水厂在内,多座污水处理厂在原有用地范围内,纷纷引进了膜处理工艺车间,就建在原污水处理设施最后一道的工序之后,使得“出水”品质从达标排放的污水跃升为再生水。
过滤网细过头发丝千分之一
在近千平方米的膜处理车间里,包裹着膜处理设备的上百根管道纵横交错,感觉像是进了一个矿泉水灌装车间。从“污水处理厂”里流出来的可排放“污水”,在这里就会变成“清泉”。
所谓“膜处理”,其实就是对水进行过滤,只不过膜是一种特殊的过滤网。可别小看这种膜,清河再生水厂厂长鲍海鹏说,膜的孔径有的只有0.02微米,比头发丝的千分之一还细。经过膜过滤之后,一些细菌、病毒、大分子污染物就会被过滤掉,然后再用臭氧脱色,让略带黄色的水变清,之后采用加氯、紫外线消毒。
几番“折腾”之后,这些水都升了级,达到四类水标准,可以用于绿化、洗车等市政杂用;再生水用作河湖景观用水,与人体皮肤接触也不会有问题。
2008年,水厂开始筹划三期工程,日处理规模15万立方米。2012年三期工程竣工的时候,已经减去过去先处理污水再升级为再生水的繁琐步骤,对污水的处理一步到位,污水流进来走了一圈之后,出去就直接是达标的再生水,可以通过管线流进中水厂进行再分配。
更可贵的是,三期工程污水处理量和前两期差不多,但是占地却小很多,因为它在处理过程中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膜”——污水不用经过沉淀池二次沉淀就直接进入膜过滤环节,而无需再单独建占地数百平方米的沉淀池,可以省下不少地儿。另外,经过这种“膜”产出的水直接可以达到四类水标准,这在国际上也是最先进的。
2012年全市再生水使用率超20%
在再生水厂的格栅间外,有一个低矮的小屋,上面挂着的牌子写着“除臭池”,屋外墙上连接着几根三四十厘米粗的管子。格栅间是整个厂的臭味“重灾区”,“这些管子都是用来收集臭气的,然后汇总到除臭池里统一‘消灭’。”张亚新是清河污水处理厂2002年建厂时就在的老员工了,原本一说起在污水厂工作,总觉得是脏活累活,家人让他一回家就换衣服。
如今,污水处理车间不像以前那么臭了,老张也不用再上下班来回换衣服。不仅如此,清澈的再生水也为鲜花吐艳加了把劲儿。很多游客都不知道,圆明园公园里用的景观水,已经100%都是再生水,使用历史也较长,用水量平稳。每年,圆明园都会举办荷花节、莲花节,全国各省市的莲花、荷花在园区内展示。
2012年,全市36亿立方米用水量中,有7.5亿立方米使用的是再生水,比例超过20%。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排水和再生水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现已完成吴家村、北小河、卢沟桥等5座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酒仙桥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2013年9月底完成,再生水日生产供应能力达到104万立方米;高碑店、小红门2个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项目(规模160万立方米/日)正在加快进行;抓紧进行北苑二期、郑王坟等新建再生水设施项目,总规模158万立方米/日。
预计到2015年年底,全市日均污水处理和再生水生产供应能力将超过400万立方米。
消夏食品污水格栅前又聚齐 咱别把下水道当垃圾箱
早上9时,清河再生水厂运行班老班长张亚新拿起改锥,开始了自己一天长达近10小时的处理池巡检。
张亚新是清河再生水厂的老员工了,2002年建厂时,他就来到这里,担任起运行班班长一职。那时的厂名还叫“污水处理厂”。每隔两个小时就得对设备巡视一圈,几乎对每个设备,张亚新都要“轻轻敲打”一番。
手头没有测温仪,也没有测振仪,老张判断设备运行的状况,就靠一把改锥轻轻敲击。这把手柄下沿已经被磨掉漆了的不起眼工具,像铁路巡线工检查铁轨时的小榔头一样,让老张可以通过敲击回音判断设备的运行状况。
一圈下来,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又得从头再转一圈,“上一个班12小时时间,往往有8到10个小时是在车间和污水处理池上转。”赶上暴晒天气,半小时的工夫,老张已是一脑门子汗,一口气能喝下半瓶子矿泉水。
老张这一圈巡查的压轴项目,就是污水进厂后的第一关——格栅间。未经处理的污水,颜色深如浓墨,气味刺鼻。头一次进入格栅间的“客人”,恨不得马上就得掩鼻而出,而老张必须慢条斯理地检查将污水与水中垃圾隔离的每一排“钉耙”。
原来,这些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后,要先经过格栅间里粗中细三道格栅,最细的格栅间隔仅有10毫米。这三道格栅,就像三只大小不同的手,把污水里的可见垃圾捞上来,然后再让污水流入下一道工序。
8月20日中午时分,恰恰是走到这道最细的格栅前,老张不禁皱了皱眉。这道格栅间里拦截下来的垃圾品种太过“丰富”,“麻小”壳、西瓜皮、冰棍外包装塑料袋……最受市民欢迎的消夏食品残渣在这都能找到。“现在很多人排水的标准都是只要下水道不堵就行,根本不会想到水的污染问题,以及污水的处理困难。”他说,前不久,收集来的污水里还发现了两百公斤的一大团棉纱,如果不及时发现拦截,被绞进机器里,后果将不堪设想。
工作虽然辛苦,但张亚新的同事队伍却越来越壮大。
2004年12月,水厂二期工程建成通水,日处理能力增加一倍至40万吨,与之匹配,一线员工的人数也增加到56人。如今,水厂经过三期工程改造后,实现了每日污水处理及再生水生产“双55(万吨)”的规模,一线员工已有100多人。
“高深的原理我们不太懂,但咱水厂多年坚持的这些技术改造,大伙都看在眼里了。”一回到休息室,张亚新马上脱下了已经湿透的短袖工作服。要搁在前几年,他可不敢这么穿短袖儿干活。“以前处理后的污水属于五类水,沾皮肤容易发痒,所以得穿着点儿长袖防护;现在不一样了,从水厂流出去的就是再生水,水质达到地表四类水标准,用它洗手都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