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环保人才短缺 急需办学兴教

环保人才短缺 急需办学兴教

2011-01-06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527 中国过滤分离网

核心提示: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触角已经延伸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做好环保需要两方面支撑:一是管理;二是技术

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触角已经延伸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做好环保需要两方面支撑:一是管理;二是技术。然而中国环保30多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环境管理工作方面,环保技术开发工作的发展不能满足环保事业的现实需求,人才缺口是制约环保事业长足发展的软肋。面对未来复杂而艰巨的环保形势和任务,需要客观分析历史,认真总结经验,以更大的勇气去破解环保工作软肋。 

当前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阅读提示
  在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面前,有效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突破口仍在政府层面,在于政府能否提供务实的公共服务,能否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撑。简言之,政府应该为环保技术埋单,其根本出路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理论上讲,环境监管部门与排污企业两者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现实中双方常常处于对立状态,上演的是一场围追堵截和猫抓老鼠的大战,这样既消耗行政成本,又影响两者的关系,是一种非常态的现象。其实细究起来,道理不言自明,环境管理解决了“不让干什么”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应该怎么干”这个技术问题。

  “堵”与“疏”的辨证关系告诉我们,只堵不疏,往往让现有形势更为恶化;只疏不堵,只能使表面暂时平静。“堵”与“疏”的问题就像治水一样,如果不从上游疏通渠道,只在下游堵的话,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堵”为权宜之计,“疏”才能治本。在做环境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多做一些“疏”的事情,多提供一些“疏”的服务。“疏”的工作做好了,也可以减轻“堵”的压力,把有限的行政资源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保事业蒸蒸日上,但我国的环境压力也在同步增加。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上去了,环境监管能力提高了,环境压力却减不了?其根源就在于环保技术水平跟不上,没有从根本上做到“增产不增污”,没有做到“好”与“快”的统一。

  在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面前,有效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突破口仍在政府层面,在于政府能否提供务实的公共服务,能否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撑。简言之,政府应该为环保技术埋单,其根本出路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环保人才数量质量堪忧制约环保事业长足发展
  ■阅读提示

如果有更好的技术能够使企业在环境治理中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增加企业的附加效益,企业会做到环保优先;而通过与农业系统的对比,可以看出环保在科研队伍的实力、教育机构设置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除了环保队伍数量不足外,队伍的质量更让人担忧。

早在2006年4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在于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并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技术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但现实中,环保技术力量还与“三个转变”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企业需要环保实用技术

  企业是工业化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载体,是安排劳动就业的主力,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但是,一些企业因环保不能达标而被关停的现象时有发生。培育一个企业不容易,关停一个企业却在顷刻间。在我们为这些关停企业扼腕叹息的同时,不妨平心静气地思考一下,为什么总是把不能达标的账简单地算在企业身上?如果在污染治理技术上能给予企业足够的支持,能为企业提供经济、实用、效果好的治污技术,或许其中一些企业会渡过难关,会转变为促进地方经济科学发展的“排头兵”。事实上,有些企业可以脱胎换骨重现新生,但挽救他们需要灵丹妙药,需要高新技术。这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的苦衷,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治污产品与技术的匮乏。平心而论,多数企业也愿意堂堂正正地达标排放、履行社会责任、得到社会认可、实现持续发展。如果有更好的技术能够使企业在环境治理中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增加企业的附加效益,企业会做到环保优先。

  目前环保领域存在一个怪象,那就是环保产业的从业者越老越值钱。吃经验饭的背后其实暴露了行业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而规范化、标准化运作恰恰是企业运行的最高境界,这一过程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如果从业者没有系统全面的专业学习,光凭经验很难做到这一点。

  中国环保产业正处于市场化发展初期,90%以上的环保企业都是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人才缺乏的小型企业,基本上不具备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我国环保技术开发的主体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但这些院校多数热衷于环评、规划等“经济效益”好的横向项目,罔顾市场迫切需求但科研攻关成本高的硬技术,更谈不上重视基础科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目前有限的技术资源也因为没有跟进开发和后续升级,往往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上,不具备实际的推广和应用价值,面对环保技术难题更显得束手无策。

  国外的做法是由政府提供充足而又适时更新的配套技术,与其他资质一起打包提供给新建企业,这样企业在诞生之初就拥有了一套完整的环保技术,可以保障“三同时”的有效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环境监管压力。

  我国农业系统的技术推广模式也值得学习,即将技术支持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通过环保技术推广站将成熟的技术推广到应用一线(包括行业、企业和个人)。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套基本覆盖各行各业的实用环保技术,有一支不断适应新形势、开发新技术的庞大的环保人才队伍。

  环保科研人才严重不足

  要认识环保系统的科研力量,不妨与农业系统做个简单比较。农业系统中从国家到地方已经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农业大学、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体系。我国之所以能够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1%的人口,其中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就达到50%以上。

  单从国家和省级科研力量的简单对比,就可以看出农业科研队伍的实力。中国农业科学院(截至2006年底)拥有两院院士11人,科技人员472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775人,科技人才中有博士、硕士1827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现拥有5名院士,近400人的科研人员,全院共有博士、硕士245人;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现有在职科技人员1200余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495人,博士160余人;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现有职工137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32人,博士24人。粗略统计,环保科研人员只是农业科研人员的1/10。

  若从教育层面上比较,差距就更大。中国农业大学现有两院院士1人,专任教师1526人,其中教授476人。学校现有本科生13942人,研究生6044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56人。另外,各省、市、自治区建有农业大学、农业专科学校等百余所高校,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能源源不断输出人才的基地。而作为中华“环境卫士”的摇篮,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专门培养环保人才的高职学院,现拥有专任教师380多人,建校30年来共培养的环保人才也只有两万人左右。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环保在某种程度上无法与之相比,但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环保队伍人才缺口大的现实。而当我们再度审视目前严峻的环保形势时,不得不担忧匮乏的人才力量能否支撑起中国环保的明天。

  环境管理队伍专业程度不够

  目前,基层环保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完全胜任工作需要。据统计,广东省全省环保系统编制9638人,博士78人;山东省全省各级环保机构总编制11461人,博士12人;湖北省全省环保系统编制5935人,博士12人;江西省全省环保系统人员共4908人,博士4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环保系统人员编制总数3556人,博士12人;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环保在编人员4708人,博士10人;青海全省环保系统实有人数885人,博士1人。可见,中西部的环保队伍明显偏弱,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尽管环保队伍相对比较强,但较之更巨大的环保压力,仍然显得势单力薄。比如江苏省在岗环境监察人员有1819人,但全省共有规模企业20多万家,人均监管企业数达110多家,加上企业违法排污具有间歇性、突发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监管力量更显得力不从心。

  除了环保队伍数量不足外,队伍的质量更让人担忧。环保是一个技术要求高的行业,但目前基层环保人员多数是军队复员人员或其他非科班出身人员,环保技术基础薄弱,即便是具有专业背景的环保人员,也受当前高校环保专业教育单一性、片面性的局限,难以满足环境监管工作的实际需求,给予监管对象的技术指导更是十分有限。 

围绕未来环保需求组建中国环境大学

  ■阅读提示 

应紧紧围绕未来环保需求,组建中国环境大学;同时,应该鼓励其他行业大学、综合性大学继续发展各具特色的环保专业;在条件更成熟的情况下,可适时着手建设区域环境大学、地方环境大学和专科学校,逐步形成分门别类、不同层次的中国环境高等教育大格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必先强教,保护环境必先发展环境教育。发展环境高等教育是解决目前环境问题和面向环保未来的根本,是探讨中国环境问题的一个新起点。

  如今,很多高校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设立了特色比较明显的环保专业,或在原来相关学科的基础上拓展环保专业。据专家估算,我国目前至少有一两百家大学设置了环保专业。环保专业分散到各类大学,虽拓展了环保教学内容,形成了不同的学科特色,培养了一些环保专才,但环境科学本身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交叉度高,特别是当前环境科学诸多前沿研究与高新技术的发展融为一体,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环境科技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与成果应用转化等层面同时展开,环境科学已由传统的单一关注污染物质的环境效应与生态影响研究,转为更加关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关注人类生产方式的转变,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问题。因此,分散于不同高校的环境学科,难免存在交叉程度低、同质化比重大、联合攻关成本高、优势学科难以形成、环境基础教育不全面、环境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未来环境学科自身建设的要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周期。中国的环境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各类环保人才、发展环保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应该尽快行动起来,紧紧围绕未来环保需求,组建中国环境大学。同时,作为中国环境教育的补充形式,应该鼓励其他行业大学、综合性大学继续发展各具特色的环保专业,鼓励环境职业教育、企业高校联合教育以及在岗教育等不同形式的环境教育向更高、更广的层次发展,从而形成以中国环境大学为主体,其他院校环保专业为补充的中国环境高等教育体系。在条件更成熟的情况下,可适时着手建设区域环境大学、地方环境大学和专科学校,逐步形成分门别类、不同层次的中国环境高等教育大格局。依托环境大学的建设,在培育专才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应该加速核心部门的环保技术创新,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环境基础科学研究基地,为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创建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撑。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中国制药化工机械装备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阅读下文 >> 2011,产业用纺织品蓄势跃变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guolvfenli.com/news/show.php?itemid=410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过滤分离网

推荐新闻

更多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服务热线:QQ: 2339401517

©2009-2024 中国过滤分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1401836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