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15年能源消耗的强度比2010年要下降16%,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要下降17%。许多关心节能减排的人大代表认为,要实现这些目标,责任重大,挑战巨大,而建立科学、完善的节能减排考评制度体系,是保证其长效性的关键。
节能减排不能搞一刀切
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宣布,“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已经实现。消息一出,引发不少质疑:节能减排目标之所以能提前实现,与去年下半年各地采取的拉闸限电等行政手段不无关联。
被誉为“草根环保第一人”的民间志愿者、全国人大代表陈飞告诉记者,一些省份为了能如期完成节能降耗指标,对工业企业采取限电、停产,甚至对居民用电也进行拉闸断电,这种“一刀切”式的行政干预,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用电和居民正常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陈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简单地进行单位GDP能耗的比较,让同一个约束指标考核不同的行业和地区,这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随着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总体的污染物排放量势必会增加,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控制排放总量,势必会抑制众多企业的产出和发展。因此他建议取消这种一刀切的考核指标,根据各个行业和企业的实际产值来确定合理的考核指标。
陈勇指出,目前政府是用单位GDP能耗来考核节能效果,但从实际情况看,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缺乏一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比如说,广东惠州是一个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城市,但是惠州单位GDP能耗指标连续几年在广东省排名倒数,正是考评体系不科学造成的。目前惠州正在开工建设的中海油二期炼化一体化项目和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节能工作做得很好,企业的节能水平很高,能耗水平已经居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按照目前的考核体系,只能依靠单位GDP能耗这种“一刀切”的考核标准来评价石化项目的节能成效,显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细化行业节能减排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曾就“节能减排”问题提过建议。时隔一年,他再次将相同的建议带到两会上,建议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完善市场机制,共同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工作。
尤小平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我国经济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好经济平稳较好增长与资源、环境要素制约问题,已成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当看到,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并不矛盾,随着低碳技术、清洁能源等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GDP的增加不完全与碳排放成比例。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存在着较大的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的潜力和空间。
为此,尤小平建议,一定要细化行业节能减排标准,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包括根据不同行业节能减排的差异性,制定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节能减排标准,形成分行业的节能减排评价考核体系。
着力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唐山市惠达陶瓷股份公司的董事长王惠文告诉记者,目前,节能减排产品的全面推广和应用仍然困难重重。一方面主要是节能减排采购成本高,有的甚至是一些部门指定必须采购的设备,其价格就更高;另一方面,节能减排设备对配套设施要求严格,企业不注重对配套设备的改进,那么节能减排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他建议国家要营造鼓励企业积极从事节能减排工作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对节能减耗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鼓励其主动积极地通过采购或改造,使用更为环保、更为经济的设备及配套设施,以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