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里海岸线、125个天然深水港湾、750种鱼类资源……福建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从上世纪80年代大念“山海经”以来,福建省海洋经济依托资源优势,持续快速增长。
然而,大并不意味着强。“十一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在壮大海洋经济总量的同时,注重海洋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3440亿元,占全省GDP的25%,居全国前列,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
中央领导在闽视察时,曾对福建海洋产业提出殷切希望:“找准国际产业的发展方向,从实际出发,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蓝色产业带”。回眸过去5年,我省充分利用深水岸线、滩涂、港湾等资源,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海洋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升。
5年来,我省已基本形成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与仓储、滨海旅游、船舶修造、海洋建筑等五大海洋主导产业;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五大海洋新兴产业蓄势待发,海洋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蓝色产业带格局初显。
海水淡化是解决用水短缺的有效方式,但成本高、得率低是普遍难题。3年前,波鹰(厦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世文和他的团队运用电膜法海水淡化技术,设计出一种絮凝机,不仅使海水淡化效率大增,而且每吨海水的淡化成本也从5元降至3.5元。
“厦门市今年将着手实施观音山海水综合净化示范工程、水电联产项目海水淡化工程、高耗水企业海水替代工程,我们自主研发的絮凝机可得到进一步推广。”张世文乐观地表示。波鹰(厦门)科技有限公司自2006年创办以来,已销售近30套海水淡化装置。在水资源趋向短缺的背景下,今后海水淡化技术将带来更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