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像一个巨大的“鸟蛋”倒映在清澈的碧波里,一尘不染;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龙行水系蜿蜒在青山绿树之间,处处透着生态之美……如今在北京这样的美景已不鲜见,而成就这两个著名景点的水处理工程,都应用了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
作为世界先进的水处理技术,MBR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南水北调工程、环太湖地区水环境治理等重大工程中都可以看到MBR技术的身影,一个新兴的产业风生水起。
产学研合作研发关键技术
MBR技术在国内的产业化是产学研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据了解,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清华大学就开始了MBR等膜法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清华大学对膜技术的研究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备受关注。通过多年研究,目前清华大学在该领域已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专利技术。
2000年,当时身在澳大利亚的文剑平看到MBR技术应用于悉尼奥运会的污水处理工程后深受启发,决定回国创办碧水源公司,致力于研发和推广MBR技术。碧水源公司成立之初,文剑平就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研发MBR的关键技术。最终,碧水源自主研发出核心产品膜组器,填补了国内空白,正是这项技术使国内污水处理形成了产业化。
2008年2月,清华大学与碧水源公司合作成立清华大学—碧水源环境膜技术研发中心,这是我国首个致力于水环境问题研究的环境膜技术研发机构。根据合作协议,清华大学主要为研发中心提供研发平台、科研人员等,碧水源公司则提供资金、课题(项目)、应用方面的人才等。
业内专家指出,这种以企业为主体、责权利关系明晰的新型产学研契约机制,解决了利益相关主体间谁是主要决策者、谁是投资者以及资源如何配置、利益如何分配等关键问题。企业逐渐成为合作决策的主体,能够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项目、整合资源,以推动技术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从机制上保证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市场化运作。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黄霞指出,清华大学—碧水源环境膜技术研发中心将以实际应用为目标,通过产学研的通力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开展并强化膜技术与工程应用的研发,推动膜技术在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城镇供水等方面的大规模应用,为节能减排、污水资源化和保障饮用水安全供给做出贡献。
以技术换市场成功推广
MBR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并非一帆风顺。与传统水处理技术相比,MBR技术能够减少占地面积,减少污泥排放,并具有处理水质稳定等优点。MBR处理过的污水可以作为工业用水甚至景观用水,实现了水资源的再生利用。但在最初的市场推广过程中,MBR技术却遇到不少困难。一方面是成本问题。传统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成本为每吨1200-1800元,而采用MBR技术每吨需要花费1500-2200元。另一方面是观念问题。当时,社会对于水资源再生利用不够重视,不愿接受新的技术和理念。
面对应用推广的瓶颈,碧水源公司以“技术换市场”:自己掏钱做示范项目,成功开辟北京市场后,逐渐拓展到国内其他省市。碧水源公司首先与北京市水务局合作,开展了一个污水处理示范项目,此后又在北京市海淀区卫生院做了一个景观用水示范项目,接着建设了北京怀柔再生水厂和北京中环广场中水回用系统。通过这些示范项目,MBR技术得到了市场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技术换市场”的策略对MBR技术的产业化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后,MBR技术先后应用于奥运科技工程、国家大剧院、南水北调、环太湖水污染治理的水处理技术与工程等超过千项工程。其中2005年建设的北京密云再生水厂项目规模达到4.5万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MBR技术工程。也正是这个项目,加速了MBR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MBR技术的成功推广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治污理念,还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污水资源化领域的技术革命。
政府采购的示范效应
在MBR技术的产业化推广过程中,政府采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碧水源公司所在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09年以来加快了政府采购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试点工作,碧水源公司的膜生物反应器组器系统MBRU、高品质PVDF中空纤维膜被认定为北京市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污水资源化膜生物反应器被认定为国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同时,碧水源公司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签约建设“北小河再生水厂二期工程”,采用碧水源公司的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建设规模4万立方米/日的再生水厂,补充城市环境用水;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又与碧水源公司签约,建设“清河再生水厂二期及再生水利用工程”;与北京市延庆县水务局签约,建设“2009年延庆县京津风沙源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平方公里。
随着一系列MBR技术应用工程的签约,北京市政府采购的示范效应很快显现。碧水源公司董事长文剑平介绍,北京市政府首次在清河工程中使用碧水源公司的MBR技术后,碧水源公司拿下了丹江口南水北调污水处理工程、无锡城北再生水厂两个项目。
“这说明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的试点工作在全国具有显著的市场效应和示范意义。”文剑平对此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