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不到位,垃圾监管不到位也是个大问题。比如垃圾焚烧温度能够保证800度以上的话,二噁英的问题就可以解决。焚烧中间应该添加一点燃油或燃煤,而有的企业为了省电或者省经费就不添加。一些城市可燃垃圾并不是很多,也拿去填埋,而大规模燃烧垃圾的运输成本是比较高的。但从长远来看,垃圾焚烧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是一种必然选择,没有地方再来建填埋场。
2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会议指出,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要推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加快存量垃圾治理。
有数据显示,我国1/3以上的城市均深陷垃圾围城困局,现在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中国城市固体生活垃圾总量居世界前列,每年产生垃圾1.5亿吨,存量已达70亿吨。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认为,相较于“十一五”而言,国家在“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垃圾分选,将垃圾作为一种资源来加以利用,是国家环保政策的一大进步。此次会议传递出的核心信号是,作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垃圾焚烧发电将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广。
垃圾填埋现瓶颈
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激增,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我国超过80%的生活垃圾通过填埋处理,但由于用地紧张和二次污染,填埋已经出现瓶颈。中国环境学会固体废物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聂永丰教授早先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垃圾处理采用焚烧还是填埋,要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中国东部,很多省份人口密度甚至高于日本,这决定了这些地区垃圾处理应以焚烧为宜。
各地反对上马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主要原因是担心焚烧产生的二恶英排放会影响周边居民身体健康。此次常务会议提到,要加强对设施运营状况和处理效果的监管,完善全国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监控系统,定期开展排放物检测。
骆建华认为,合适的焚烧设备加上运营管理得当,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可以完全控制在对人体无害的范围之内。选择定期将垃圾焚烧排放数据向市民公开,将有助于获得市民的理解支持。
垃圾焚烧将是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超过80%的生活垃圾通过填埋处理,各地反对上马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主要原因是担心焚烧产生的二噁英排放会影响周边居民身体健康。该不该抵制垃圾焚烧?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认为,现在在城市密集区采取垃圾焚烧的办法是必然的,因为已经没有条件来搞垃圾填埋。而且垃圾填埋对地下水等的污染,比二噁英好不到哪里去。人们之所以恐惧二噁英,是因为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致癌物质,这是事实。而地下水只要水源有保证,稍微远离一点垃圾填埋场就行,这种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我们的垃圾收集体系不是特别有效。很多企业在不收集的情况下,随意倾倒,或是中转的程序太多。用户到居民小区、垃圾处理站、中转站,最后到垃圾填埋场。在填埋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除了垃圾分类不到位,垃圾监管不到位更是个大问题。比如垃圾焚烧温度能够保证800度以上的话,二噁英的问题就可以解决。焚烧中间应该添加一点燃油或燃煤,而有的企业为了省电或者省经费就不添加。我在江浙看过几个垃圾焚烧厂,规模都很小。一些城市的可燃垃圾并不是很多,也拿去填埋,大规模燃烧垃圾的运输成本是比较高的。但从长远来看,垃圾焚烧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是一种必然选择,没有地方再来建填埋场。
垃圾处理是个大产业
现在用于垃圾清理的钱不少,每家每户都缴垃圾清运费,企业也缴城市建设税,地方政府掌握的资金也是相当大的,关键是资金的使用和分配问题。一是分配不到位,该多投入的却没有投入。二是没有好的成本收益匡算。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收集体系,需要多少土地、多少资金,资金结构中居民分担多少、税收分担多少、补贴多少,这些都要仔细考虑核算。目前在资金的使用上要么是一笔糊涂账,要么就是有钱就给一点,没钱就不给,随意性太大。
垃圾处理这个产业被政府的低品质服务垄断着,企业现在没有机会来经营。如果进行一次真正的成本核算,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产业,也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服务。比如处理生活垃圾,绝对有利可图,只是要把思路理顺,把分摊的一些要素及方方面面的关系理顺。在惩治管理方面,立法不执行也没有用。现在都是政府大包大揽在管理,他自己不能监管自己,也就造成监管不到位或者说不易于监管的局面。
环境监测仪器企业将长期受益
在垃圾分选及之后的垃圾焚烧的过程中,会有酸性气体、烟尘等废气排放,这将需要相应的环境监测仪器对垃圾处理过程进行监测。同时,随着全国垃圾处理运营监控系统的建立,市场对环境监测仪器的需求量将持续放大。由此相关环境监测仪器公司将从中获益。